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
课中
教学过程
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寓意中的到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预习设计
课前预习:
1.读课文,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大致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学生跟老师书空课题)
师: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二、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师: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在小组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也可以说说自己课前掌握了什么词语。)
2.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不补第二次修补]
三、品读体验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④“原来”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字音在汇报预习是解决了,这里就省略。]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示对话]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师:同为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抓: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知错就改]
8.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抓: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巩固延伸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
生:小组说——全班汇报——写在书本P35中间空白地方
[示:我想对说:“” ]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
[说的话语没有写上标点符号,学生可以使用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个性句子]
五、布置作业
必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选作: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二、预习探究
1.学生翻书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认识理解“辕”“辙”。
教师板书:“辕”“辙”字,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课件出示:“辕”和“辙”的图片,看课件理解“辕”和“辙”的意思。(辕: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3.指导书写“辕”字。
三、品读体验
1.叫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文章的第一段)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楚国在南面,这个人却往北面走。)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楚国的图片,找学生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4.再读这段话,你还读出了什么?(坐车人很愚蠢、固执等)
5.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A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B师指名回答。(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
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3段对话。
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6.课件出示:他不知道这些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齐读这句话。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四、巩固延伸
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五、巩固延伸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不迟
知
第一次不补错
就
第二次修补改
南辕北辙
北▲
方向弄错
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南▼(楚国)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
课堂板书
课堂练习
即将发布
浏览评价